长牌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长牌文化

扑克牌与中国纸牌

纸牌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用的游戏用品,我们通常玩的扑克牌是中国纸牌中的一种。无论上至元首下到百姓,大到耋耄之年小到幼童,几乎没有人不会玩牌。目前社会上人们熟悉的是由54张牌所组成的扑克牌,但在偏远地区一些年纪较老的人群,他们玩的还是纸牌。利用纸牌进行娱乐的方式,在我国司空见惯。我们常常可以在大街小巷中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玩牌。椐统计,扑克牌的玩法有千种以上,国际上流行的不下两百多种(其中“桥牌”已成为国际上正规的竞赛项目)。我国现在流行的扑克牌玩法,有“双抠”、“升级”、“斗地主”、“争上游”、“钓鱼”、“算命”、“锄大D”、“摸两张”以及“接龙”等等”……一直到桥牌、塔罗牌、杀人游戏”。但纸牌的玩法也有多种,有“马掌”、“飘胡”;西部的瞻榆、开通以及内蒙古东部的突泉等多玩“咀胡”。玩“咀胡”,4人上场,3人抓牌,轮流有l人歇庄。牌分两种,一种叫“白牌”,一种叫“一 (幺)牌”…………。

娱乐纸牌,最早产生于唐代,称为“叶子戏”。明朝天启年间称“马吊牌”(由40叶纸牌组成,定型为4门40张,由4人玩)混江牌、默和牌等。后来“马吊牌”顺着丝绸之路和海路传到欧洲,(欧洲人将其演化为“扑克牌”)。在我国,清中叶“马吊牌”演化为“默和牌”,“默和”谐音“摸胡”牌张改为3门120张,成为现代“麻将”的雏型。

纸牌用图板纸印制,规格长20公分,宽约4公分。其3门120张包括一至九万、一至九条、一至九并及红中、老千、白花,各4张。纸牌两端印有独特的标记图案,不识字的人一看图案就知这张牌是几万、几条、几并。经过时间的冲刷,唐代的叶子戏到北宋时便逐渐失传,而新的叶子戏又不断问世,其形制,花样也不断翻新,流传至今的尚有不少.著名的如明代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这种酒令叶子又称为叶子酒牌。有的牌印有《历代仕女》《花鸟》、《山水》等图像。在《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和流传至今的清代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生动的博戏纸牌场面,参于此中的人员也十分广泛,上至老太太、老爷、太太,下至家丁、仆妇、丫鬟,似乎都十分热衷于这类游戏。 纸牌又叫“叶子”,斗纸牌又称“叶子戏”或“斗叶”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考证:唐同昌公主会韦氏族于广化里,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又引马令《南唐书》云:李后主妃周氏主编《金叶子格》,谓叶子“即今之纸牌也”。另一种叶子戏就是用叶子来进行的博戏,这类叶子可以叫做博戏叶子。一九零五年,德国学者冯?柯克博士在新疆吐鲁番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张博戏叶子,这张已知存世最古老的博戏叶子现收藏在柏林一博物馆中,据考证,它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十一世纪,也就是北宋前期。按吐鲁番远离中原社会,博戏叶子流传到此,决不会是在它最初产生的时代。它必然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流行过程,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之后,才有可能离开中原社会向西流传。由此,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推测:叶子博戏开始流行的时代,最迟不会晚于公元十世纪,也就是唐末五代时期。北宋中期以后,叶子博戏在汉人中渐渐绝迹了。李清照在《打马图序》就说:“长行、叶子、博塞、弹棋,世无传者。”然而在北方的辽国,叶子戏却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大众的喜爱而广为流行。据《辽史》记载:(应历)十九年春正月,甲午,(辽穆宗)与群臣为中格戏。自辽以后,叶子在北方民间甚为流行,金、元时期更甚。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元世祖时曾一度加以禁止,规定“犯者流之北地”。但是此禁令的效果皆微。叶子戏继续流行,终于在明清时期成为社会上最为盛行的博戏。

明清时期流行的博戏叶子有两大类,一类很简单,几百年来基本没变化,这就是印有骨牌图案的纸牌。南宋以后,骨牌广泛流行,但它体积较大,制做不易。后来,人们便将骨牌的图案印在叶子上,一直流传至今。这种纸牌西方人把它称做“chinese domino cards ”意思为“中国多米诺纸牌”(“多米诺”是英文“骨牌”的意思)。保存至今的清代纸牌,两头印着相同的骨牌点子,中间的空白处印有人物或花卉图案。这些图案纯粹是为了装饰,与牌的内容无联系。每种纸牌的内容和名称与相应的骨牌完全相同,如重六又叫天牌,重幺也叫地牌,重四也叫人牌等等。每种牌的张数都增加到四张,共为八十四张,较之骨牌的三十二张增加了一倍半。像骨牌一样,它也有许多种玩法。如成都地区流行的“乱撮”,与骨牌的“打天九”很相似。另一种流行的玩法叫“斗十四”,参加者一般为四人,每人先抹十五张牌,然后依次出牌抹牌,他人出的牌,如本人手中有“对子”,可以“碰”下,称为“坎”。如下家手中的牌可与上家出的牌点数相加为十四,则可将这张牌“吃”下,例如天牌可以吃地牌、虎头可以吃钉子、八点可以吃六点等等。最先将手中的牌全部碰成“坎”或凑成若干副十四点为胜。其余各家将事先约定的金额付钱给赢家。

由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这种纸牌被大量制作,广大下层市民即使无力购买骨牌,也可以拥有这种价廉的纸牌。清代后期,麻将牌风行天下,但纸牌并未消失,同样盛行不衰。不过,麻将牌主要流行于官僚、士大夫、商人和较富裕和市民之中,纸牌则主要流行于下层社会。因此,有人称麻将是牌戏中的“雅士”,而纸牌则是博戏中的“俗人”。

骨牌叶子从材料来看属于纸牌,但从内容来看只不过是骨牌的简单摹仿,因此,在整个牌戏发展的系统中并无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真正在牌戏发展中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的是纸牌的另一个大类,也是它的主流部分,这就是马吊牌系统。 所谓马吊牌系统,是指以马吊牌为代表的一大类博戏,它包括马吊牌、斗虎牌、默和牌和碰和牌,后来又融合了骨牌的形式而演变为麻将牌。由此可见,这一类对于中国博戏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也是其他博戏所不及的。根据目前我国纸牌的现状大致可我们可粗略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纸牌:一般流行于北京的传统纸牌、天津地区的旗牌、、各地的长牌、各种麻将纸牌等,一般118张.市面少见有售,加之受扑克牌和麻将的影响,不太常见有人娱乐玩赏(一部分老年人还有会玩的)。属于必须要抢救和研究的范围,我们每个扑克收藏的爱好者都有责任去了解它,掌握传统纸牌的玩法,使其延续发展。

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至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当地人称此牌为“长牌”,大致是高14.5厘米,宽 3.5厘米左右,牌面由红、黑圆点或文字组成。花式川牌则在牌的中间, 印上图案。传统川牌一般用牛皮纸浸泡桐油制成,现在也用扑克用纸制造,个别用塑料制成。 每张川牌的称谓是由牌面一端的点数多少及颜色来确定的。(大贰牌也属其中)

湖南纸牌:一般用牛皮纸浸泡桐油制成,大致高14.5厘米,宽 3.5厘米左右,牌面多为两边对称排列的椭圆红、黑圆点或文字组成。

麻将纸牌:多带有麻将图案内容(1-9条、饼、万各四张,东、南、西、北、中、发、白各四张,梅、兰、竹、菊各一张,春、夏、秋、冬各一张,皇四张),一般为148张。主要是用纸制品替代麻将牌来娱乐,也可做纸牌,还有的把扑克角码印在了上面,作扑克来用的。

南通纸牌:在南通地方人们叫其为“笃子胡”或"游胡"。在南通普遍流行,它是一种长条型的纸牌,其标准尺寸为长9.9cm、宽2.1cm,比四川长牌要小,牌面花色、玩法也与川牌大为不同。纸牌共有一百二十张,分别为条、丙、万及红花、千字、白花,也有附加5张福、禄、寿、禧、财的。其中条、丙、万共有一百零八张,分别是一至九的条、丙、万。老将千字、红花、白花各四张为一十二张,基本玩法“笃子胡”与内蒙东部的突泉等地的“咀胡”相似。南通纸牌和牌经作为“文化活化石”被南通市纳入首批保护二十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花图:类似扑克,是朝鲜族普遍喜欢的游戏,规格比扑克小 共48张,图案分12组,每组4张。每组图案都以一年12个月动植物或自然景色为背景。这些牌中有24张是计分的,计240分:另24张是不计分的“皮子”。l月份称松鹤 (一张20分、一张5分、两个皮子)3月份称梅花(一张10分、一张5分、两个皮子)8月份称明月(一张20分、一张l0分、两个皮子)、11月称泡桐(一张20分、三个皮子,但5人玩时,写“福”字的一张计10分);12月份称雨 (1一张20分、一张10分、一张5分、一张皮子)。其余3月称樱花,分数同一月份;4月称青胡枝子、5月称兰草、6月称牡丹、7月称红胡枝子、9月称菊花、10月称丹枫,计分都同二月份。

花图的玩法较多,人数一般是2人以上6人以内,但最常见的是3个人一组的玩法,如果是3人玩牌,给坐庄人上牌后,坐庄人给每人分两次7张牌,底牌掀6张。其余的牌全部扣下。出牌由坐庄人开始,然后按逆时针方向为序出牌。用自己手里的牌吃回下面掀起的与其相同的一张牌(即象征同一月份的图案),然后从扣下的牌中掀起一张放底牌,要有同一组的图案时也可吃回来。依此类惟,直到把牌全部吃回来为止。最后,各自所得的分数,每人扣除总分数三分之一 (80分)的老本,超出的部分是赢的,不足老本的是输的。2至6人玩,玩法都相同,只是每人牌数不同。玩法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玩前常讲一些各自不同的条款。比如,事先规定“约短”,凡一个人吃回“兰草约”、“丹枫约”、“雨约”各组任何一组4张牌时,每人需上供20分;凡一个人同时吃回3张写有 “红短”、“青短”字样的牌时,其余人要上供30分。花图由于多变化,玩起来更吸引人,更有兴趣。

其他纸牌:湖北的汉牌,两广地区的客家牌和福建的四色牌。非纸质的,如骨质,木质,塑质的“牌九”、“麻将牌”等,以及用塑料片制作的牌都应属于纸牌的范畴。

中国纸牌作为赌博活动的工具已被取消,代之为健康娱乐用品。

中国纸牌,经过几百年逐渐的发展和演变,其造型、规格、张数的改观,从最初的简单画面到现在以丰富多彩的“花色”作背景,逐步从娱乐的单一功能演绎成一种多功能、全方位的文化载体。这一朴实的娱乐博戏工具流传在民间,其生命力也可见非同一般。

早在19世纪西方就有人收集扑克牌,进入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扑克牌集藏嫩芽初露,而到了90年代则受到许多集藏者的看好。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艺术主题扑克牌的崛起,收集扑克牌已逐渐形成一个群体。作为纸牌,在国外已早有人在收藏。在我国的收藏队伍里也有像李维刚、陆水平、何艳红、王国荣等这样的收藏大家已在抢救收集整理和研究纸牌。只是纸牌的生产厂家不多,造成品种较少,相对于扑克牌而言收藏的难度更高,但这样更确立了纸牌收集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协助在这个方面有突出成效的收藏大家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抢救和研究中国纸牌的历史轨迹,扩大收集范围,包括有历史记载的牌戏资料书籍,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扑克文化作好基础工作。